環境、社會與管治

ESG是用來衡量企業永續性的指標及架構 – (E) Environmental環境, (S) Social 社會, (G) Governance 企業管治。目前全球政府及大企業均以此標準,衡量供應商及合作夥伴,是否符合基本合作要求。要爭取國際優質客戶的訂單,企業以ESG標準為公司發展方向,已是基本的要求。

甚麼是ESG?

ESG架構涵蓋了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的3大範疇,旨在全面管控及規避相關風險,並積極在日常營運中融入永續性的概念,共融成長。

環境 (Environmental) — 企業多重視環保

企業是否著重各類環保議題,並在各運作環節中付諸實行,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而在商業角度來看,節省能源與降低營運成本息息相關。

社會 (Social) — 以人為本、與社會聯繫

所謂社會,是由不同的人所組成。 「以人為本」的意義便是凡事以人為先,考慮及關顧不同族群的需要。
在職場上,企業應關心員工安全與健康,確保平等權利與多元。更廣義來說,企業也應為所在社區帶來正面影響。
能充考慮這些因素的企業,傾向建立更具吸引力的公司文化,反過來又有助於降低人才流動率和避免相關的成本浪費。

企業管治 (Corporate Governance) — 如何公正合規地管理公司

企業管治,簡單來說就是判斷企業是否合規、合法、恪守道德地管理業務及進行決策。
商業操守、反貪腐、守法合規等基本原則密切關係企業的信譽。
重要的是,企業透過建立嚴謹的風險管理體系,維持良好信譽,更易獲得投資者、客戶和供應商的青睞,助力公司發展。

完善的ESG規劃可以為企業建立正面的品牌形象,有效提升市場佔有率。由於商業夥伴之間的供應鏈是相互連結的,所以具有類似ESG發展方向的公司會更容易接觸到類似的目標客群,有更大的商業合作機會。

世界各地的ESG基金掀起熱潮,令ESG概念成為企業加強投資者信心的武器,以吸引香港甚至全球市場的投資者。近年來在香港政府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不同的ESG投資基金,為那些具有永續發展前景的公司提供龐大資金。

去碳化(Decar-bonisation)是ESG的主要一環,鼓勵企業透過追蹤能源消耗、運輸排放及原材料消耗等源頭來降低碳排放。麥肯錫(McKinsey)報告指出,企業實施ESG方針可以有效降低約60%的營運成本。 ESG在某種程度上為企業提供了一套框架作參考,使其在能源管理方面有更先進的綠色規劃,長遠而言,為日常營運開支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現今新生代比上一代接受過更高等的教育且自幼接觸世界各地的資訊,他們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時刻關注社會事務,當他們選擇工作時會將企業的文化及其品牌形象納入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不再單純地取決於工資的多少,因此在ESG層面上有全面規劃的大企業在吸引年輕人才上具有更大的優勢。